一、單選題
刑:過度;失當 (D)不言而「化」:傳布文化
憂而道著:私底下
6、(
) 〈諫太宗十思疏〉:「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遠者,必浚其泉源;思國之安者,必積其德義。」關於以上文字的說明,何者正確? (A)以木、水暗喻唐代的風水國運 (B)言明凡事應力求過程盡善盡美 (C)說明治國的方法在鞏固根本 (D)祝願國祚如木高,如水長
7、(
) 「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。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」一句的涵義,與下列何者最接近? (A)有容乃大,無欲則剛 (B)得民者昌,失民者亡 (C)仙人打鼓有時錯,腳步踏差誰人無 (D)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
9、(
) 下列關於修辭的說明,何者錯誤? (A)殷憂而道著,功成而德衰:映襯 (B)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:借喻 (C)恩所加,則思無因喜以謬賞;罰所及,則思無因怒而濫刑:層遞 (D)可以養松喬之壽:引用
13、(
) 關於魏徵的敘述,何者正確? (A)年少時放縱玩樂,後下定決心刻苦勤學,才有後來的功績 (B)不但是名忠臣,更是優秀的文學家,寫作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(C)太宗即位後相當信任魏徵,魏徵也盡責直言 (D)擔任諫官,所以不曾修訂史書
14、(
) 下列關於魏徵的敘述,何者錯誤? (A)少有大志,好讀書,留心經國治民之道 (B)魏徵死後,太宗痛失「人鏡」 (C)著作等身,其中以《貞觀政要》、《隋書》最有名,時稱良史 (D)所著〈諫太宗十思疏〉中可見儒、道二家的思想
16、(
) 下列「 」中的成語,何者使用不當? (A)他懷著「破釜沉舟」的決心,計畫在兩年內拿到碩士學位 (B)他失業半載,家中「食指浩繁」,生活堪慮 (C)關於明天的比賽,只要加強默契「嚴陣以待」,贏球的機率很大 (D)由於他家中貧困,不但簞食瓢飲,出門也只能「奔車朽索」
18、(
) 下列「 」中的成語,何者運用正確? (A)南亞海嘯發生後,慈善團體不分國界投入救援行動,充分發揮「胡越一體」的情誼 (B)飆車族為圖「載舟覆舟」的刺激,超速奔馳,罔顧路人安危 (C)烈日當空,農夫莫不「勞神苦思」,揮汗如雨地耕作 (D)學子們都期盼能夠在大考中締造佳績,日後便可「鳴琴垂拱」,自在生活
二、閱讀測驗
1、下列引文出自吳兢《貞觀政要》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貞觀十五年,太宗問魏徵曰:「比來朝臣都不論事,何也?」徵對曰:「陛下虛心採納,誠宜有言者。然古人云:『未信而諫,則以為謗己;信而不諫,則謂之尸祿。』但人之才器,各有不同:懦弱之人,懷忠直而不能言;疏遠之人,恐不信而不得言;懷祿之人,慮不便身而不敢言。所以相與緘默,俯仰過日。」太宗曰:「誠如卿言。朕每思之,人臣欲諫,輒懼死亡之禍,與夫赴鼎鑊、冒白刃,亦何異哉?故忠貞之臣,非不欲竭誠,竭誠者乃是極難。所以禹拜昌言,豈不為此也!朕今開懷抱,納諫諍,卿等無勞怖懼,遂不極言。」
貞觀十五年,太宗問魏徵曰:「比來朝臣都不論事,何也?」徵對曰:「陛下虛心採納,誠宜有言者。然古人云:『未信而諫,則以為謗己;信而不諫,則謂之尸祿。』但人之才器,各有不同:懦弱之人,懷忠直而不能言;疏遠之人,恐不信而不得言;懷祿之人,慮不便身而不敢言。所以相與緘默,俯仰過日。」太宗曰:「誠如卿言。朕每思之,人臣欲諫,輒懼死亡之禍,與夫赴鼎鑊、冒白刃,亦何異哉?故忠貞之臣,非不欲竭誠,竭誠者乃是極難。所以禹拜昌言,豈不為此也!朕今開懷抱,納諫諍,卿等無勞怖懼,遂不極言。」
(1)
( ) 若要為本文訂定標題,下列何者最適合? (A)任賢 (B)擇官 (C)求諫 (D)慎終
(2)
(
) 「比來朝臣都不論事」是什麼意思? (A)近來朝臣都不議論政事 (B)比起魏徵來,朝臣都不如他 (C)來朝的臣子不論何事皆可上奏 (D)朝臣朋比結黨卻不評論國事
(3)
(
) 「未信而諫,則以為謗己」意謂: (A)未得君上信任而進諫,君上會以為是毀謗 (B)為人不夠誠信而進諫,就會被認為是毀謗 (C)被自己不信任的人勸諫,就去毀謗那個人 (D)未得臣子信任而求諫,臣子怕被視為毀謗
2、下列引文出自歐陽脩《五代史.伶官傳序》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《書》曰:「滿招損,謙受益。」憂勞可以興國,逸豫可以亡身,自然之理也。故方其盛也,舉天下之豪傑,莫能與之爭,及其衰也,數十伶人困之,而身死國滅,為天下笑。夫禍患常積於忽微,而知勇多困於所溺,豈獨伶人也哉!作〈伶官傳〉。
《書》曰:「滿招損,謙受益。」憂勞可以興國,逸豫可以亡身,自然之理也。故方其盛也,舉天下之豪傑,莫能與之爭,及其衰也,數十伶人困之,而身死國滅,為天下笑。夫禍患常積於忽微,而知勇多困於所溺,豈獨伶人也哉!作〈伶官傳〉。
(1)
( ) 「逸豫可以亡身」一句中,「逸豫」意指什麼? (A)縱情享樂 (B)勤勞節儉 (C)安閒自在 (D)憂悶不快
(2)
( ) 「夫禍患常積於忽微」一句中,「忽微」的意思是什麼? (A)忽然變小 (B)忽略至極 (C)細微之處 (D)轉眼就變為衰弱
(3)
(
) 本文主旨是什麼? (A)國之衰亡乃自然之現象,不足怪也 (B)國家之衰亡皆由於怠忽而起 (C)國家之衰亡實乃用人不當 (D)國家之衰亡導源於兵力薄弱
答案
一、
解析:(A)魏徵見唐太宗在位日久,漸露怠政之兆,故上此疏勸諫太宗應當居安思危、戒奢以儉,積德義、行仁政。(B)諸葛亮上書給後主,建請出師。(C)顧炎武的讀書筆記,非勸諭帝王之用。(D)韓愈上書唐憲宗勸諫不該鋪張迎佛骨。
解析:(C)由太宗最後言「朕今開懷抱,納諫諍,卿等無勞怖懼,遂不極言」一句,可知其求臣子能多議論國事,提出諫言。
貞觀十五年,唐太宗問魏徵:「近來朝臣都不議論政事,這是為什麼?」魏徵回答說:「陛下能夠虛心採納勸諫,臣子實在應該有所建言。然而古人說過:『不被信任的人勸諫,就會被認為是毀謗自己;已被信任的人卻不勸諫,就叫做尸祿。』但是人的才能器度,各有不同;膽小怯懦的人,心存忠直而不能進諫;被疏遠的人,怕不被信任而無法進諫;貪戀祿位的人,怕不利於自身而不敢進諫。所以大家都沉默不言,應付著混日子。」太宗說:「這些現象確實像你所說。我常想,當人臣想要勸諫,往往害怕遭到殺身之禍,這和赴鼎鑊被烹殺、冒刀劍被斬殺又有什麼兩樣?因此忠貞的臣子,並非不想竭盡忠誠,竭盡忠誠實在太難。所以夏禹聽到好的意見要拜謝,難道不就是因為這個緣故。如今我敞開胸懷,接受勸諫諍言,你們無須因為恐懼害怕,就不敢暢所欲言。」
【語譯】《書經》上說:「驕傲自滿,必然會招來禍患,謙恭退讓,必定會得到助益。」因此謹慎勤勞可以使國家興盛,安逸享樂可以使身家敗亡。這是自然的道理。所以當莊宗強盛的時候,全天下的英雄豪傑,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抗衡,到了他衰敗的時候,幾十個伶人就把他圍困起來,以致身死國亡,被天下人所譏笑。禍患經常是由於細微的事情累積起來的。才智勇敢的人大多被他的溺愛(嗜好)所蒙蔽,又何止是伶人呢?因此我作〈伶官傳〉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