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

勸學篇

勸學篇
  1. 統測題
(   )1.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。」(〈勸學〉)此句說明為學須: (A)持恆專一 (B)有良好環境 (C)順自然發展 (D)自立自強。
90統測】
(   )2.下列各組文句的意義,何者兩兩相近? (A)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/不才明主棄,多病故人疏 (B)挾飛仙以遨遊,抱明月而長終/露從今夜白,月是故鄉明 (C)質的張而弓矢至焉,林木茂而斧斤至焉/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 (D)風無雄雌之異,而人有遇不遇之變/天有不測風雲,人有旦夕禍福。 93統測】
(   )3.「我聞琵琶已歎息,又聞此語重唧唧」,在語意上有「已……更何況……」的層次遞進。下列文句,何者也採用類似的表意方式? (A)寧以義死,不苟幸生 (B)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、晉 (C)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 (D)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 【93統測】
(   )4.下列文句中「而」字的前後,何者具有「因果關係」? (A) 逡巡「而」不敢進 (B) 藉寇兵「而」齎盜糧 (C) 侶魚蝦「而」友麋鹿 (D) 伯牙鼓琴「而」六馬仰秣。 94統測】
(   )5.閱讀下文,並推論何者是它「隱含的要旨」?
西方有木焉,名曰「射干」,莖長四寸,生於高山之上,而臨百仞之淵。木莖非能長也,所立者然也。(《荀子勸學》)(A)真知灼見,才能引領風騷 (B)虛懷若谷,才可日進有功 (C)立身高潔,方能洞悉真相 (D)從師問學,方可提升視野。 96統測】
(   )6.下列文句「 」內的字,何者是錯別字? (A)妄自「匪」薄,引喻失義 (B)鍥而不舍,金石可「鏤」 (C)觥「籌」交錯,眾賓懽也 (D)心曠神怡,寵辱「偕」忘。 99統測】
(   )7.下列文句「 」內的解釋,何者不正確? (A)君子生非異也,「善假於物」也:善於利用外在的事物 (B)夫晉何厭之有?既東封鄭,又欲「肆其西封」:擴展晉國西方的疆土 (C)宮中府中,俱為一體,「陟罰臧否」,不宜異同:將貪贓枉法者貶謫斥逐 (D)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,亦不敢服垢弊以「矯俗干名」:故意違反常俗以獲取名聲。 99統測】
(   )8.如果想請先秦諸子就其主張的學說進行專題演講,下列哪一個邀請構想最不恰當? (A)請老子講「柔弱勝剛強」 (B)請荀子講「良知與敬天」 (C)請韓非講「領導統御術」 D)請墨子講「大愛與和平」。 99統測】
(   )9.下列各組「 」內的字,何者讀音相同? (A)「觥」籌交錯/曲「肱」而枕之 (B)一碗紅「麴」酒/「掬」全國之至誠 (C)寄「蜉
蝣於天地/民有飢色,野有餓「莩」 (D)倦於事,「憒
於憂/不積「蹞」步,無以至千里。 100統測】
(   )10.下列各組文句中,何者前後「 」中使用不同的字詞,但彼此意思卻相同?
甲、安能以身之「察察」,受物之「汶汶
者乎(屈原〈漁父〉)
乙、無「冥冥」之志者,無昭昭之明;無「惛惛」之事者,無赫赫之功(荀子〈勸學〉)
丙、「鋤耰棘矜」,非銛於「鉤戟長鎩」也(賈誼〈過秦論〉)
丁、殺人如不能「舉」,刑人如恐不「勝」(司馬遷〈鴻門宴〉)
(A)
甲丙 (B)丙丁 (C)乙丙 (D)乙丁。 101統測】

  1. 單選題
1( )(甲)「射」干:ㄕㄜˋ;(乙)行「衢」道者不至:ㄐㄩˋ;(丙)為善不積「邪」:ㄧㄝˊ;(丁)風至「苕」折,卵破子死:ㄊㄧㄠˊ;(戊)「醯」酸:ㄌㄧㄡˊ;(己)「瓠」巴:ㄏㄨˊ;(庚)蟹六跪而二「螯」:ㄠˊ;(辛)「蜹」聚:ㄖㄨㄟˋ;(壬)金石可「鏤」:ㄌㄡˊ。上列選項「 」內的字音,何者正確?(A)(甲)(乙)(丙)(丁) (B)(丙)(丁)(庚)(辛) (C)(甲)(丙)(戊)(己)(庚)(辛) (D)(戊)(己)(庚)(壬)
2( )下列文句,完全無錯別字的選項是:(A)小林善紀的《臺灣論》中有許多扭曲史實的論點,引發臺灣同胞敵慨同仇地聲討 (B)評鑑一所學校辦學是否認真,圖書館所收藏書籍的數量,可以是一個參考的指標 (C)一個負責的政論家必須對政府的施政提出鍼貶,督促政府改進 (D)對一個樂觀的人而言,每一天都是展新的一天,充滿無限的希望
3( )下列文句「 」中的字義何者不同(A)故君子結於「一」也 (B)淑人君子,其儀「一」兮 (C)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「一」也 (D)施薪若「一」,火就燥也
4( )下列各組「 」中的詞語,何者詞義兩兩不同(A)學「惡乎」始?惡乎終/君子去仁,「惡乎」成名 (B)「君子」居必擇鄉,遊必就士/「君子」慎其所立乎 (C)鍥而「舍」之,朽木不折/駑馬十駕,功在不「舍」 (D)怠慢忘身,禍災乃「作」/教之以進退坐「作」之方
5( ) 關於「青,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」句中二「於」字的意義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(A)上「於」,自;下「於」,比 (B)上下二「於」皆為「從」 (C)上下二「於」皆為「由於」 (D)上「於」,由於;下「於」,比
6( ) 下列「 」中的通同(假)字,何者有誤(A)雖有槁「暴」──曝 (B)「輮」以為輪──鞣 (C)吾嘗「跂」而望──企 (D)「螾」無爪牙之利──蚓
7( ) 下列哪一組詞義相同?(A)冥冥惛惛/心有旁騖 (B)臨深履薄/虎尾春冰 (C)積土成山/一蹴可幾 (D)駑馬十駕/一暴十寒
8( ) 下列「 」中的字義,何者兩兩相同?(A)「生」而同聲/君子「生」非異也 (B)木莖非能長也,所「立」者然也/行有招辱也,君子慎其所「立」乎 (C)淑人君子,其儀「一」兮/施薪若「一
,火就燥也 (D)「其」漸之滫,君子不近/彼「其」能有所忍,然後可以就大事

9( ) 下列「 」中的音義解釋,何者錯誤(A)「輮」以為輪:音ㄖㄡˊ,搓揉木條 (B)故不積「蹞」步,無以至千里:音ㄎㄨㄟˇ,單腳邁進一次的距離 (C)強自取「柱」,柔自取束:通「祝」。斷折 (D)其漸之「滫」,君子不近:音ㄒㄧㄡˇ,久置而發臭的淘米水
10( ) 下列「暴」字何者與「雖有槁暴,不復挺者」中的「暴」字義相同?(A)我有親父兄,性行「暴」如雷 (B)一日「暴」之,十日寒之 (C)自是之後,以強凌弱,以眾「暴」寡 (D)「暴」虎馮河
11( ) 下列文句中,何者完全無錯別字?(A)洗臉盆蹦裂,對他造成嚴重的傷害 (B)三千公尺的高山上,重巒疊嶂,卻又視野極佳 (C)近來仿冒風氣猖獗,鴈品充斥市面 (D)令人不敢致信的,早春而已,眾鳥們早已呼朋引伴回到這青翠連綿的高山草原上引吭高歌了
12( ) (甲)願無伐善,無「施」勞;(乙)「施」薪若一,火就燥也;(丙)唯以「施」貧活族之義,遺其子而已;(丁)刑戮「施」於小人。上列「施」字,共有幾組字義?(A)一 (B)二 (C)三 (D)四 組
13( ) 下列「 」內的字義,何者相同?(A)不聞先王之「遺」言,不知學問之大也/客從遠方來,「遺」我雙鯉魚 (B)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「絕」江河/人雖欲自「絕」,其何傷於日月乎?多見其不知量也 (C)君子居必擇鄉,遊必「就」士,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/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於行而慎於言,「就」有道而正焉:可謂好學也已 (D)其「數」則始乎誦經,終乎讀禮/由周而來,七百有餘歲矣,以其「數」則過矣
14( ) 「吾嘗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;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也,而聞者彰」上述文句的意思是:(A)為學貴在有恆 (B)為學貴在善假外物 (C)為學貴在知行合一 (D)為學貴在利用厚生
15( ) 「青,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;冰,水為之,而寒於水」這句話的意思是:(A)反覆無常是權變的象徵 (B)飲水思源 (C)凡事應精益求精 (D)比喻後天的學習可以勝過先天的稟賦
16( ) 「螣蛇無足而飛,梧鼠五技而窮」這句話的意思是:(A)熟能生巧,勤能補拙 (B)專精一技,勝過多而不精 (C)多才多藝勝過專才 (D)巧智不如拙誠
17( ) 「尸鳩在桑,其子七兮。淑人君子,其儀一兮。其儀一兮,心如結兮。」荀子引此詩勉人:(A)堅定專一 (B)熟知禮儀 (C)光明磊落 (D)發憤圖強
18( ) 「蘭槐之根是為芷,其漸之滫,君子不近,庶人不服」這句話主要是在說明:(A)先天本質之重要 (B)後天環境之重要 (C)君子與庶人之好惡無別 (D)君子當以庶人之好惡為好惡

19( ) 下列各句,何者不是用來說明「君子慎其所立」?(A)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;平地若一,水就溼也 (B)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(C)吾嘗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(D)醯酸而蜹聚焉
20( ) 關於荀子〈勸學〉一文,下列敘述何者有誤(A)〈勸學〉一文是《荀子》開宗明義的第一篇 (B)〈勸學〉一文從正反兩面設喻以佐證荀子想表達的旨意 (C)〈勸學〉一文強調從政者有督促人民向學為善的責任 (D)作〈勸學〉一文勉人向學為善,積善成德

21( ) 下列文句,何者可用來強調為學之重要?(A)青,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 (B)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 (C)螣蛇無足而飛,梧鼠五技而窮 (D)肉腐出蟲,魚枯生蠹
22( ) 「強自取柱,柔自取束。邪穢在身,怨之所構」這句話的意思近於下列何者?(A)男兒當自強 (B)人必自重,然後人重之 (C)咎由自取 (D)天作孽,猶可違;自作孽,不可活
23( ) 〈勸學〉一文中,何者文意與「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邇」一句相近?(A)登高而招,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 (B)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臨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 (C)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 (D)不積蹞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
24( ) 以下〈勸學〉中的設喻方式,何者是形容「君子之德自然而然彰顯於世」?(A)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 (B)玉在山而草木潤,淵生珠而崖不枯 (C)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 (D)無冥冥之志者,無昭昭之明;無惛惛之事者,無赫赫之功
25( ) 「榮辱之來,必象其德」下列何者最宜作為此二語之事例?(A)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 (B)假輿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 (C)肉腐出蟲,魚枯生蠹 (D)螣蛇無足而飛,梧鼠五技而窮
26( ) 「君子生非異也,善假於物也」這句話的意思是:(A)君子生而異稟,可統馭天下 (B)君子天性與眾無異,但善於利用所學 (C)君子天性與眾無異,但善假借名位 (D)君子生而睿知,能明辨真偽
27( ) 「木直中繩,輮以為輪,其曲中規,雖有槁暴,不復挺者,輮使之然也」中使人由惡轉為善的重要關鍵是什麼?(A)直 (B)槁暴 (C)
復挺者 (D)
28( ) 下列文句「 」內的字詞,何者在〈勸學〉中可以引申為「教育」?(A)登高而「招」,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 (B)雖有槁暴,不復挺者,「輮
使之然也 (C)積土成「山」,風雨興焉 (D)假舟楫者,非能「水」也,而絕江河
29( ) 下列有關〈勸學〉一文內容的說明,何者錯誤(A)「登高而招,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;順風而呼,聲非疾也,而聞者彰」此在說明學習應善假於物 (B)「玉在山而草木潤,淵生珠而崖不枯」意同「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;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」 (C)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」旨在強調學習環境的重要 (D)「質的張而弓矢至焉,林木茂而斧斤至焉,樹成蔭而眾鳥息焉」此在說明學習貴在有朋友相互切磋
30( ) 下列孔子的言論中,何者最能闡釋「干、越、夷、貉之子,生而同聲,長而異俗,教使之然也」一句?(A)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 (B)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 (C)性相近,習相遠 (D)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
31( ) 「孟母三遷」已是膾炙人口的故事,同時道出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。下列哪一個選項無法印證此理?(A)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 (B)螣蛇無足而飛,梧鼠五技而窮 (C)君子居必擇鄉,遊必就士 (D)一齊人傅之,眾楚人咻之,雖日撻而求其齊也,不可得矣(《孟子》)
32( ) 下列選項中前、後二句,何者意思不同(A)強自取柱,柔自取束/清斯濯纓,濁斯濯足 (B)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/染蒼則蒼,染黃則黃 (C)玉在山而草木潤,淵生珠而崖不枯/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;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(〈陋室銘〉) (D)伯牙鼓琴,而六馬仰/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
33( ) 下列〈勸學〉與〈性惡論〉間關係的說明,何者錯誤(A)性惡的觀點是荀子特別重視後天修為工夫的原因 (B)「青,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」說明學能使人性由惡趨善 (C)由於人性本惡所以必須透過人為的方式來變化,使之為善 (D)具體的過程就是要「學」,也是區分小人與君子之不二法門
34( ) 〈勸學〉一文中,荀子善用譬喻使旨趣明白。關於下列各句的說明,何者錯誤(A)「肉腐出蟲,魚枯生蠹」,襯顯「怠慢忘身,禍災乃作」 (B)「假輿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」,說明「君子居必擇鄉,遊必就士
 (C)「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」,意同「染蒼則蒼,染黃則黃
 (D)「伯牙鼓琴,而六馬仰」,意謂有才學自有知音
35( ) 下列「 」中的字,何者作代名詞用?(A)君子結於「一」也 (B)施薪若「一」,火就燥也 (C)物各從「其」類也 (D)「其」漸之滫
36( ) 下列「 」內文字,何者是人稱代名詞?(A)「其」漸之滫 (B)「其」子七兮 (C)「其」曲中規 (D)君子慎「其」所立乎
37( ) 語序錯綜,又稱為交錯語次、錯綜其語、拗語,是將語詞在句中的順序,故意安排得前後參差不同的修辭方式。請選出下列使用此種修辭法的句子:(A)青,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;冰,水為之,而寒於水 (B)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 (C)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臨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 (D)學惡乎始?惡乎終?曰:其數則始乎誦經,終乎讀禮
38( ) 在〈勸學〉一文中,荀子利用了大量的譬喻,來佐證他所要表達的意旨。其中下列何者是荀子認為「君子應專心一致」所引用的譬喻?(A)干、越、夷、貉之子,生而同聲,長而異俗 (B)無冥冥之志者,無昭昭之明;無惛惛之事者,無赫赫之功 (C)登高而招,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 (D)瓠巴鼓瑟,而流魚出聽;伯牙鼓琴,而六馬仰
39( ) 關於〈勸學〉一文的寫作,下列敘述何者有誤(A)文章從「學不可以已」寫起,說明學可以改變人的本性,增加人的智慧 (B)以瓠巴鼓瑟、伯牙鼓琴之例,說明為學在專一以及積累之下的功效 (C)提出學習的方法在於善假於物 (D)引用《詩經》「尸鳩在桑」之語說明交遊的重要
40( ) 以下關於荀況、孟軻的敘述,何者正確?(A)荀主張性惡,孟主張性善 (B)教育上,荀倡「盡性行善」,孟則主張「化性起偽」 (C)思想上,孟重「仁」,荀隆「禮」 (D)二人皆為春秋時儒家的兩大宗派倡導者,故《史記》以孟荀合傳

41( ) 有關荀子與其作品之背景說明,以下何者有誤(A)荀子所著數萬言,唐楊倞始為之注,更名為《荀子》 (B)五十歲遊學齊國,為「稷下先生」 (C)與孟子同為春秋儒學分裂時期分庭抗禮的一代宗師,弟子以韓非、李斯最聞名 (D)主張性惡,為儒家之異說,然極隆禮
42( ) 清乾隆時修《四庫全書》,將圖書分成「經、史、子、集」四類。按照這四類的區分,下列各書籍依序為「經、史、子、集」排列的選項為:(A)《左傳》、《呂氏春秋》、《太平廣記》、《昭明文選》 (B)《詩經》、《世說新語》、〈李斯列傳〉、《楚辭》 (C)《論語》、《資治通鑑》、《貞觀政要》、《樂府詩集》 (D)《孟子》、《五代史記》、《荀子》、《人間詞話》
43( ) 下列孟子與荀子的比較,何者正確?(A)二者皆為戰國時人,孟子為儒家,荀子為法家 (B)孟子主性善,主張發揮人的四個善端,盡性樂於善,荀子主性惡,主張後天的學習,尤重視禮,來克制人的欲望,達於善的境界 (C)孟子贊天命法後王,荀子非天命法先王 (D)二人針對人性展開辯論,開中國辯論風氣之先河
44( ) 下列選項「 」中的成語,何者寓意相反(A)「鏡花水月」與「空中樓閣」 (B)「青出於藍」與「冰寒於水」 (C)「空穴來風」與「言之鑿鑿」 (D)「真相大白」與「水落石出」
45( ) 下列文句「 」中的成語,何者使用不當(A)曾政承在韓國參加電玩比賽,獲得第一名,真是「一鳴驚人」啊 (B)登上高山俯瞰「一場春夢」的海洋,真使人有蒼茫壯闊之感 (C)○○中學新建的禮堂突然倒塌,完全是「人謀不臧」的結果 (D)林語堂著作等身,「名山事業」傳揚中外
46( ) 下列「 」中的成語,何者字形與用法完全正確?(A)班長「齒德俱尊」,贏得全班同學的愛戴 (B)如果有「契而不舍」的精神,做任何事都一定會成功 (C)他行事「中規中矩」,符合社會的期望 (D)「肉腐出蟲,魚枯生蠹」,老是窩在網咖真的很容易得寄生蟲病
47( ) 前人於創作對聯時,常從典籍中取材以集句作成對聯,下列對聯何者並非取材自儒家典籍?(A)好學近乎智,力行近乎勇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;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所存者仁,所過者化 (B)仁無敵,德有鄰 (C)與可畫竹胸有成衍,庖丁解牛目無全牛 (D)冰生於水而寒於水,青出於藍而勝於藍

  1. 閱讀測驗
1閱讀下列短文,並回答第(1)(2)
  古之教者,家有塾,黨有庠,術(「術」與「遂」通,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)有序,國有學。比年入學,中年考校。一年視離經辨誌,三年視敬業樂群,五年視博習親師,七年視論學取友,謂之小成;九年知類通達,強立而不反,謂之大成。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,近者說服,而遠者懷之,此大學之道也。記曰:「蛾子時術之。」其此之謂乎!(節錄自《禮記.學記》)
(1) ( ) 本文的主旨應為: (A)理想的教學法及學習進程 (B)泛論古代的禮儀制度 (C)討論國家學制的合理性 (D)好的教師應具備的能力
(2) ( ) 下列何者達到了古代學校教育的「小成」? (A)離經辨志 (B)論學取友 (C)敬業樂群 (D)知類通達
統測題答案:1.B 2.C 3.B 4.D 5.D 6.A 7.C 8.B 9.A 10.

解析:
2.(A)指恥學於師(韓愈〈師說〉)/喻不受重用(孟浩然〈歲暮歸南山〉)。(B)指期盼生命永恆(蘇軾〈赤壁賦〉)/指思念家鄉(杜甫〈月夜憶舍弟〉)。(C)意謂榮辱禍福皆由自取(荀子〈勸學〉/《左傳》)。(D)說明憂樂取之於己,與外物無關(蘇轍〈黃州快哉亭記〉)/人生無常,世事多變(元雜劇佚名《合同文字》)。
3.(A)「寧」,表示比較、選擇之意。語出歐陽脩〈縱囚論〉。(B)「無論」,更不用說。語出陶潛〈桃花源記〉。(C)「而無」,表示轉折語氣。語出陶潛〈飲酒〉。(D)二句是並列關係,有映襯對比效果。語出荀子〈勸學〉。
4.(A)助詞,無義。語出賈誼〈過秦〉,意謂疑懼退卻不敢前進。(B)助詞,無義。語出李斯〈諫逐客書〉,意謂把兵器借給敵人,把糧食送給盜匪。(C)連接詞,而且。語出蘇軾〈赤壁賦〉,意謂與魚蝦、麋鹿相伴為友。(D)連詞,乃;就;便;因而;於是;從而。用來顯現「而」字前後兩部分,後者是連接前者發展而來,順承相連。此句之意是說由於伯牙彈奏的琴音太美妙了,因而讓正在吃草的馬匹感動得紛紛昂首聆聽。有前因後果的關係。語出荀子〈勸學〉。
5.為學非靠一己之力就能有所成,而是需要外力的的協助、指導。〔語譯〕西方有一種植物,名為「射干」,莖長四吋,但由於生長在高山上,便能俯瞰幾百尺的深谷。射干的莖並非特別能生長,而是其所在的地方使它看起來如此高。
6.(A)菲。出自諸葛亮〈出師表〉。(B)出自荀子〈勸學〉。(C)出自歐陽脩〈醉翁亭記〉。(D)出自范仲淹〈岳陽樓記〉。
7.(B)「陟罰臧否」即「陟臧罰否」,指賞善罰惡。陟,獎賞。臧,善。否,惡。
8.(B)荀子主性惡,認為藉由後天的力學積善才可以達到化先天之惡性而至成德之境;又主張「非天命,重人事」。
9.(A)ㄍㄨㄥ/ㄍㄨㄥ。(B)ㄑㄩˊ/ㄐㄩˊ(C)ㄈㄨˊ/ㄆㄧㄠˇ(D)ㄎㄨㄟˋ/ㄎㄨㄟˇ
10.甲、「察察」:潔淨的樣子。「汶汶」:音ㄨㄣˋ ㄨㄣˋ。汙濁的樣子。乙、「冥冥」:專心誠一。「惛惛」:音ㄏㄨㄣ ㄏㄨㄣ。沉靜專注。丙、「鋤耰棘矜」:農具與棍棒。鋤,鬆土、除草的農具。耰,音ㄧㄡ。用以擊碎土塊,整平田地的農具。棘矜,以棘樹做成的木柄。矜,音ㄐㄧㄣ。矛或戟的木柄。「鉤戟」:長兵器名。前端裝矛以直刺,旁裝橫刃以回鉤,故稱。「長鎩」:長矛。鎩,音ㄕㄚ。丁、「舉」、「勝」,都有「盡」的意思。

二、單選題
01~10 BBDDABBDAB
11~20 BDCBDBABCC
21~30 ACDBCBDBDC
31~40 BDBBCDDBDA
41~47 CDBCBCC

1解析(B)ㄧㄝˋ;(ㄑㄩˊ;(ㄒㄧ;(ㄏㄨˋ;(ㄌㄡˋ
2解析(A)愾。 (C)砭。 (D)嶄。
3解析(A)專一。 (B)專一。 (C)專一。 (D)相同。
4解析(A)從哪裡。 (B)皆指有德者。 (C)通「捨」。放棄。 (D)興起/起立。
6解析(B)煣。
7解析(B)皆戒慎恐懼之意。
8解析(A)出生本性。 (B)學。 (C)專一相同。 (D)如。
9解析(A)加工使之彎曲。
10解析(A)暴躁。
(B)「曝」的古字,日曬。與題幹同。
(C)欺凌。
(D)徒手搏鬥。
11解析(A)蹦→繃。 (C)鴈→贗。 (D)致→置。
12解析(D)(甲)誇耀;(乙)放置;(丙)救助;(丁)施行。
13解析(A)遺留/贈送。 (B)橫渡/斷絕。 (C)親近。 (D)為學的方法/年數。
19解析(C)言君子善假於物。
20解析(C)無此說。
21解析(B)學要有恆。
(C)學貴專精。
(D)學必須慎選其所處環境。
23解析(A)學習要善於利用外在事物。
(B)多方學習並驗證所學。
(C)欲成聖賢必須不斷累積善行。
(D)強調學要有恆。
24解析(A)強調君子立德要注意所處環境。
(C)強調學要有恆。
(D)強調學貴專一。
29解析(D)主旨是慎其所學。
30解析(A)要以實踐仁德為本,若有餘力則再學習詩書。
(B)言孔子之好學。
(C)言人的本性相近,但因為所學不同而有善惡之異。
(D)努力學習而不厭棄,教導別人而不倦怠。
31解析(B)指學貴專一,否則將無所成。
32解析(A)均有榮辱自取之意。
(B)環境會影響學習。
(C)德成名聲自然彰顯。
(D)音樂能感動人/自己比別人要付出十倍、百倍的努力。
33解析(B)說明學能使本性更為出色、純良,用之於性善論亦可成立。
34解析(B)說明為學須「善假於物」。
35解析(A)專一,名詞。
(B)一樣,形容詞。
(C)它,代名詞。
(D)如果。表假設關係的連詞。
36解析(A)如果。 (B)指「尸鳩」。 (C)指「木輪」。 (D)指「君子」。
37解析(B)映襯。
(C)映襯。
(D)稱為語氣錯綜或變化句式。
38解析(A)學習才能勝過其質。
(C)善於利用外物。
(D)學有所成,自然會有名聲。
39解析(D)為學必須堅定專一,才能有成。
40解析(B)荀子提倡「化性起偽」,孟子主張「盡性行善」。
(C)孟子思想重「義」。
(D)二人皆為戰國人。
41解析(C)戰國。
42解析(A)經/子/集/集。 (B)經/子/史/集。 (C)經/史/史/集。 (D)經/史/子/集。
43解析(A)荀子為儒家。
(C)孟子法先王,荀子法後王。
(D)二人並未對人性展開辯論。
44解析(A)比喻虛幻不實在。
(B)比喻為學使人進步或弟子勝過老師。
(C)比喻流言乘隙而入/說話確實而有根據。
(D)比喻真實的狀況已完全明白。
45解析(A)平常潛藏其才能,一旦有機會施展其才能,果真令人佩服驚訝。
(B)世事變幻,轉眼成空。
(C)人的計畫不夠細密完備。
(D)比喻不朽著作。
46解析(A)「齒德俱尊」必須形容年紀大的人。
(B)「契」而不舍→「鍥」而不舍。
(D)「肉腐出蟲,魚枯生蠹」指榮辱之來,必象其德。
47解析(C)「庖丁解牛」出自《莊子》。

三、閱讀測驗
(1) (A)
解析:(A)說明古時的學制及進程,以此引入「大學之道」為理想教學理念。
(2) (B)
解析:(A)學習一年應有的能力。(B)學習七年應有的能力,具此能力即為小成。「一年視離經辨誌,三年視敬業樂群,五年視博習親師,七年視論學取友,謂之小成;九年知類通達,強立而不反,謂之大成。」(C)學習五年應有的能力。(D)學習九年應有的能力,可謂之「大成」。
【語譯】古時候教學的地方,一家中設有「塾」,一黨中設有「庠

(五百家為黨),一個遂中設有「序」,一國之中設有「太學」。每年都有新生入學,隔年考試一次。入學一年之後,考經文的句讀,辨別志向所趨;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專注於學業,樂於與人群相處;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篤行,親敬師長;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,及對朋友的選擇,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;九年時知識通達,能夠觸類旁通,遇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,就可以稱之為大成。這時候才能夠教化人民,移風易俗,然後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,遠方的人也都來歸附。這是大學教育的方法與次序。古書說:螞蟻時時學習銜泥。就是這個意思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