漁父
- 單選題
- ( )下列〈漁父〉文句「 」內的字詞解釋錯誤的選項是: (A)「顏色」憔悴:色彩 (B)「形容」枯槁:形體容貌 (C)深思「高舉」:舉止高潔 (D)身之「察察」:潔淨的樣子。
- ( )下列〈漁父〉文句「 」內字的解釋,何者正確? (A)是「以」見放:被 (B)「歠」其醨:吃 (C)自令放「為」:因 (D)新「沐」者必彈冠:洗頭。
- ( )下列「 」內詞語的解釋,何者錯誤? (A)屈原「既放」:被釋放 (B)「顏色」憔悴:臉色 (C)「形容」枯槁:形體容貌 (D)「莞爾」而笑:微笑的樣子。
- ( )下列「 」內字的解釋,何者錯誤? (A)「淈
- 其泥:塗 (B)「餔
- 其糟:食 (C)「歠」其醨:飲 (D)「濯」吾纓:洗滌。
- ( )下列各文句中的「舉」字,何者的解釋為「全」? (A)「舉」兵 (B)「舉」手 (C)「舉」動 (D)「舉」世。
- ( )下列選項,何者用字完全正確? (A)我們做人做事要堅持正義,不能隨便妥諧 (B)李老先生相當故執,不願聽從旁人善意的勸告 (C)母親掌管家中的財務,對每一筆消費都仔細記錄 (D)他將掉在地上的帽子撿起,並彈去上面的揮塵。
- ( )下列選項,何者用字完全正確? (A)三個月沒下雨了,路邊的花草在烈日的曝曬下,大都已經枯稿 (B)小明看到月考成績單,兩眼無神,表情呆置,想必受到極大的打擊 (C)遇到不如意的事應坦然面對,震作起來,才能反敗為勝 (D)母親每天辛苦的幫全家人準備三餐、洗滌衣物。
- ( )下列選項,何者用字完全正確? (A)有些人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,選擇自我放遂,離開人群 (B)這棟老房子很久沒人住了,到處布滿塵埃 (C)陳先生罹患重病,臉色樵悴,躺在病床上不斷呻吟 (D)阿銘是個自私的人,常為了私利背畔朋友,大家都唾棄他。
- ( )下列成語,何者不可以用來形容賢愚不分、同等看待? (A)牛驥同皁 (B)薰蕕同器 (C)雞鳳同食 (D)和光同塵。
- ( )下列成語,何者可以用來比喻人格高潔? (A)詠絮之才 (B)美如冠玉 (C)陽春白雪 (D)光風霽月。
- ( )下列文句「 」中成語的應用,何者正確? (A)屈原憂國憂民卻遭君王誤解,最後「沆瀣一氣」,投江自盡 (B)小黃說起話來「期期艾艾」,像個雄辯家 (C)許多年輕人只知玩樂,「不辨菽麥」,不願意面對現實人生 (D)人一過「總角之年」,難免視茫茫、髮蒼蒼,應注意保養身體。
- ( )有關屈原的敘述,何者錯誤? (A)春秋時期楚國人 (B)曾任三閭大夫、左徒等職,頗受信任 (C)最後因憂國自傷,投汨羅江而死 (D)公認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。
- ( )屈原所創作的文學作品,收錄在哪部書籍? (A)《詩經》 (B)《楚辭》 (C)《戰國策》 (D)《世說新語》。
- ( )〈漁父〉一文主要描述的對象是誰? (A)漁父 (B)屈原 (C)楚懷王 (D)楚頃襄王。
- ( )〈漁父〉一文,被學者質疑非屈原作品的原因為何? (A)遣辭用字不夠古樸 (B)文章中屈原的言行與「偉大詩人」的形象不符 (C)以第三人稱口吻的「屈原既放」開篇 (D)屈原和漁父的人生態度差異太大。
- ( )屈原為何被楚懷王、楚頃襄王放逐? (A)不辨情勢,主導與秦國作戰失敗 (B)個性孤僻,難與他人共事 (C)功高震主,受楚王猜忌 (D)得罪權臣,楚王聽信讒言。
- ( )在〈漁父〉一文中,透過什麼形式表達主旨? (A)敘事 (B)抒情 (C)對話 (D)猜謎。
- ( )〈漁父〉中漁父歌曰: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」其用意在於: (A)喻屈原禍福自取,善惡有源 (B)以此歌表達對屈原師心自用的不顧而唾 (C)勸屈原隨世方圓,用行舍藏 (D)勸屈原淡泊名利,勿謀虛逐妄。
- ( )〈漁父〉中,漁父所歌「滄浪之水清兮……」,意在言外,其中寓意應為: (A)善惡貴賤,乃人自取,意在勸屈原修身自好 (B)應和屈原所言「舉世皆濁我獨清」,有稱許其身高潔之意 (C)藉滄浪之水可清可濁,勸勉屈原能屈能伸 (D)滄浪之水乃如人世,可隨心取擇,勸屈原超脫凝滯,與世推移。
- ( )〈漁父〉: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」「清斯濯纓,濁斯濯足」意近於: (A)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 (B)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 (C)強自取柱,柔自取束 (D)月暈而風,礎潤而雨。
- ( )下列有關〈漁父〉的敘述,何者錯誤?「屈原既放,游於江潭,行吟澤畔,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漁父見而問之曰:『子非三閭大夫
- !何故至於斯?』」 (A)「既放」的「既」與「七月既望」的「既」在意義與詞性上完全相同 (B)「游於江潭」意為「游於江潭之畔」,因其下有「行吟澤畔」,故於句末省略 (C)「憔悴」與「枯槁」為抽換詞面,皆為同義
- 詞 (D)「子非三閭大夫
- ?」,可見漁父知道他就是屈原,只是驚訝何以在此處徘徊。
- ( )〈漁父〉:「聖人
- 凝滯於物,而能與世推移。」意謂: (A)聖人心無雜念,不受誘惑 (B)聖人不受外物所拘,隨時保持清心無欲 (C)聖人不受物欲驅使,旨在濟世救人 (D)聖人不受外物拘絆,隨世俗轉移變化。
- ( )〈漁父〉:「吾聞之,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」意在: (A)表明志節堅貞 (B)巧言修飾自己行為 (C)斥責漁父胡言亂語 (D)悲傷君主親信小人。
- ( )關於屈原〈漁父〉一文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 (A)屬辭賦中之「問答體」 (B)漁父稱揚屈原能效「聖人
- 凝滯於物」之精神 (C)肯定漁父樂天知命、隨俗方圓之人生態度 (D)屈原與漁父因人生態度不同,最後不歡而散。
- ( )〈漁父〉一文的主旨是: (A)敘述屈原隨遇而安、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 (B)敘述屈原高風亮節、棄官隱居的志節 (C)借漁父之口吻表達自己「與世推移」的決心 (D)借與漁父之問答,抒發不妥協的性格。
- ( )〈漁父〉一文中,漁父所唱〈滄浪歌〉中,水的清濁意謂: (A)水的乾淨或渾濁 (B)世局的安定或混亂 (C)個人的得志或失意 (D)心情的快意或傷悲。
- ( )以下何者是屈原在〈漁父〉一文中所表達的心志? (A)
- 世推移 (B)彈冠振衣 (C)餔糟歠醨 (D)濯纓濯足。
- ( )〈漁父〉歌曰: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」其用意何在? (A)勸屈原樂天知命,與世無爭 (B)勸屈原隨遇而安,與民同樂 (C)勸屈原明哲保身,與世推移 (D)勸屈原靜待時機,一展抱負。
- ( )〈漁父〉:「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」意謂: (A)大家都已迷醉,你何不吃得簡單些呢 (B)大家都已迷醉,為何你還不清醒呢 (C)大家都已迷醉,為何你不跟著吃酒糟、喝薄酒,與眾人同醉呢 (D)大家都已迷醉,為何你不明哲保身呢。
- ( )在〈漁父〉一文中,所要表達的主要旨意為何? (A)楚王的昏昧與官場的傾軋 (B)戰國時期天下混亂,百姓流離失所 (C)漁父的生命價值和人生態度 (D)屈原的生命價值和人生態度。
- ( )〈漁父〉:「屈原既放,游於江潭,行吟澤畔,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」以上文字敘述事件的多重背景,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內? (A)人物 (B)時間 (C)地點 (D)心情。
- ( )〈漁父〉:「屈原既放,游於江潭,行吟澤畔,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」從前文得知,屈原當時的心情為何? (A)輕鬆愜意 (B)感傷落寞 (C)義憤填膺 (D)怨天尤人。
- ( )屈原所說的哪幾句話最能表現出他不妥協的性格? (A)舉世皆濁我獨清,衆人皆醉我獨醒 (B)吾聞之,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 (C)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 (D)寧赴湘流,葬於江魚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。
- ( )屈原引用「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」的說法,是為了表達何種理念? (A)讀書人應當衣冠整齊 (B)推崇文武合一的教育 (C)高潔的自身不容外物汙染 (D)提倡時常保持身體的清潔。
- ( )〈漁父〉: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」漁父這段話的主要用意為何? (A)滄浪之水清、濁變化很大 (B)
- 滄浪之水要加以妥善運用 (C)人要保持自身的清白,不要清、濁不分 (D)人要掌握世事的變化,靈活應對。
- ( )漁父歌曰: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」從歌辭內容可以推知漁父要傳達何種人生觀? (A)潔身自愛 (B)熱心公益 (C)
- 世推移 (D)擇善固執。
- ( )〈漁父〉一文中,屈原和漁父經過一番對話,漁父「莞爾而笑,鼓枻而去」,意謂: (A)屈原說服漁父 (B)漁父說服屈原 (C)兩人互相祝福 (D)兩人各行其是。
- ( )從〈漁父〉一文可看出,漁父所抱持的生活哲學最接近何種思想學派? (A)儒家 (B)道家 (C)墨家 (D)農家。
- ( )下列文句中「見」字何者與「眾人皆醉我獨醒,是以見放」中的用法相同? (A)匹夫「見」辱,拔劍而起(蘇軾〈留侯論〉) (B)都督「見」委,自當效勞(羅貫中〈用奇謀孔明借箭〉) (C)岳父「見」教的是(吳敬梓〈范進中舉〉) (D)漁父「見」而問之(屈原〈漁父〉)。
- ( )下列〈漁父〉文句「 」內何字當「致使動詞」用? (A)自「令」放為 (B)是以「見」放 (C)「淈
- 其泥 (D)「蒙」世俗之塵埃。
- ( )下列〈漁父〉文句的修辭手法,何者正確? (A)「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」:回文 (B)「子非三閭大夫與」:疑問 (C)安能以身之「察察」,受物之「汶汶」:鑲嵌 (D)「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」:映襯。
- ( )〈漁父〉一文中,「游於江潭,行吟澤畔,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」引號裡的文句所省略的主詞為何? (A)漁父 (B)屈原 (C)楚懷王 (D)楚頃襄王。
- ( )〈漁父〉:「漁父莞爾而笑,鼓枻而去,歌曰:『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□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』」上列文句中的□,欲使用標點符號加以斷句,正確的選項是: (A), (B)、 (C); (D)!。
- ( )下列〈漁父〉文句「 」內的字,何者不作動詞使用? (A)何不「淈
- 其泥而揚其波 (B)眾人皆醉我獨醒,是以「見」放 (C)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「濯」吾纓 (D)安能以身之察察,「受」物之汶汶者乎?
- ( )下列出自〈漁父〉的文句,何者未使用句末疑問助詞? (A)子非三閭大夫與 (B)何故深思高舉,自令放為 (C)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(D)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。
- ( )下列「 」內的詞語,何者屬描摹聲音的狀聲詞? (A)安能以身之「察察」 (B)受物之「汶汶
- 者乎 (C)安能以「皓皓」之白 (D)楓葉荻花秋「瑟瑟」。
- ( )《史記》中寫屈原:「信而見疑,忠而被謗,能無怨乎?」下列文句,何者最能顯現屈原心中的哀怨與悲痛? (A)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(B)世溷濁而不清,蟬翼為重,千鈞為輕。黃鐘毀棄,瓦釜雷鳴 (C)誠既勇兮又以武,終剛強兮不可凌 (D)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
- ( )〈漁父〉:「吾聞之,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寧赴湘流,葬於江魚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?」上段話語彰顯了惡濁時代裡知識分子的風骨。細繹引文線索,判斷文中的「吾」,與下列哪副楹聯所歌詠之主題人物相同? (A)門前學種先生柳,嶺上長留處士墳 (B)世上瘡痍,詩中聖哲;民間疾苦,筆底波瀾 (C)哀怨托〈離騷〉,生面獨開詩賦祖;孤忠報楚國,餘風波及漢湘人 (D)壯士奮揮椎,報韓已落秦王膽;大王煩借箸,榮漢終函項羽頭。
- ( )關於《楚辭》一書的敘述,何者錯誤? (A)屈原將自己的作品集結成書,定名為《楚辭》 (B)中國詩歌的源頭之一 (C)在性質上屬於辭賦總集 (D)今傳最古的本子為東漢王逸的《楚辭章句》。
- ( )依照《四庫全書》書籍分類方式,《楚辭》應被歸類到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中的哪一部? (A)經 (B)史 (C)子 (D)集。
- ( )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,常舉行划龍船、包粽子等民俗活動,傳說是為了紀念哪位詩人? (A)屈原 (B)曹植 (C)李白 (D)杜甫。
01~20 ADAAD CDBDD CABBC DCCDC
20~40 BDAAD BBCCD BBDCD CDBAA
41~51 DBCBC DBCAD A
1(A)臉色。
2
(A)因為 (B)飲 (C)句末疑問助詞。
4(A)已經被放逐。
5(A)攪渾。
6(A)發動 (B)抬起 (C)行為。
7(A)諧à協 (B)故à固 (D)揮à灰。
8(A)稿à槁 (B)置à滯 (C)
à振。
9(A)遂à逐 (C)樵à憔 (D)畔à叛。
10(D)比喻和世俗混同,不露鋒芒,與世無爭。
11(A)稱讚女子有文才 (B)貌美如冠上所飾的玉。比喻男子貌美 (C)較為深奧難懂的音樂。後亦用以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。
12(A)比喻氣味相投,後多用於貶義 (B)形容口吃結巴,說話不流暢的樣子 (C)形容人愚昧無知。後亦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 (D)借指年幼。
13(A)戰國時期楚國人。
16(C)以第三人稱口吻的「屈原既放」開篇,似乎是第三者對屈原的描寫。
19(C)用行舍藏:指可以仕則仕,可以止則止,不強求富貴名利的處世態度 (D)謀虛逐妄:比喻追求功名富貴。虛、妄,指世俗的功名利祿。
21(A)靠近硃砂容易被染成紅色,靠近墨則容易被染成黑色。比喻人的習性因環境影響而改變 (B)比喻事物使用得當則有利,不當則有害 (C)物太剛強,自然容易斷折;物太柔弱,自然容易受他物制約。言福禍均由自己所造成。荀子〈勸學〉 (D)月暈而風:看到月亮四周圍繞著光氣,便知道要颳風。比喻事情將發生之前,必先有徵兆。礎潤而雨:礎石為水氣所溼潤,是將要下雨的預兆。比喻從微小的跡象中,就能知道事物的真象及發展。蘇洵〈辨姦論〉。
22(A)已經,副詞 (B)未有此說 (D)激問。
39漁父講求「與世推移」,故最接近道家的生活哲學。
40題幹:被。屈原〈漁父〉 (B)見委=委我 (C)見教=教我 (D)看見。
41(A)使得,讓 (B)被 (C)攪渾 (D)蒙受。
42(A)排比 (B)激問 (C)類疊。
45(A)攪渾,動詞 (B)被。助詞,置於動詞前,表被動 (C)洗滌,動詞 (D)蒙受,動詞。
46(A)與 (B)為 (D)乎。
47(A)形容詞,潔淨的樣子。屈原〈漁父〉 (B)形容詞,昏暗、汙濁的樣子。屈原〈漁父〉 (C)形容詞,潔白的樣子。屈原〈漁父〉 (D)狀聲詞,指風吹楓葉、蘆荻的聲音。語譯:秋風吹動楓葉、蘆荻發出瑟瑟的聲響。白居易〈琵琶行并序〉。
48題幹:司馬遷《史記‧屈原賈生列傳》 (A)屈原〈漁父〉 (B)語譯:世事混濁不清,顛倒是非真理,以蟬翼之輕為重,以千鈞之重為輕。讓平庸無才德之人居於顯赫的高位,就像把那高居宮廟的黃鐘毀棄,卻以瓦釜之器雷鳴。屈原〈卜居〉 (C)語譯:實在勇敢啊又有戰鬥力,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。屈原〈國殤〉 (D)屈原〈漁父〉。
49(A)陶淵明。語譯:門庭前像陶淵明一樣栽植柳樹,嶺上則留有陶淵明的墳墓。〈湖南桃源縣陶淵明祠聯〉 (B)杜甫。語譯:杜甫用詩歌反映當時安史之亂帶來社會的不幸,不愧為詩壇聖哲。他同情人民的苦難,把憂國憂民的情懷,寄託於詩篇中。郭沫若〈成都杜甫草堂聯〉 (C)屈原。語譯:屈原憂心國家,哀怨憤懣於是創作了〈離騷〉,他及後來其他作者一系列的作品,使《楚辭》形成一代文學樣式。孤臣報答楚國的忠心形象,此流風遺俗影響漢湘一帶的人。〈湖南汨羅縣玉笥山屈子祠聯〉 (D)張良。語譯:張良為報滅韓之仇,雇請大力士椎擊秦始皇,壯士奮臂一揮,雖然沒有成功,但已使得秦始皇心膽俱裂。後來遇到劉邦,他借了劉邦手中的筷子暢言計策,最後終能助劉邦殺了項羽,開創漢代。〈陝西留壩縣留侯廟聯〉。
50(A)西漢劉向將屈原、宋玉等人的作品編集成書,定名為《楚辭》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